專案服務內容—海報設計|展卡設計|社群媒體宣傳設計|摺頁設計|畫冊設計

《鴃談》策展人|沈裕昌

《身體的身體》策展人|段存真

《起始的地方》藝術家|謝牧岐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UPCOMING《傾聽樹木的聲音》嘉義美術館08/19-10/19

《歡迎光臨介力屋》水谷藝術|展覽摺頁設計

《青春嶺》科元藝術|展覽主視覺設計

《太熱了,無法停下來》養心藝術|主視覺設計


主視覺設計作品 Key Visual Design

鴃談

2022-09-22

「Barbarecho」是由「Barbare」和「Echo」組成的新造字。「Barbare」意指發出「barbarbar」般難以理解聲音的人,如漢語所謂「南蠻鴃舌」。但是,巴諦斯特.莫席左(Baptiste Morizot)卻在《生之奧義》(Manières d'être vivant)中,透過模仿狼嚎與狼群交流的經驗指出,狼想通過試探來確認人是否和狼一樣在「說話」,對狼而言,模仿狼嚎的人也是「野獸眼中的野蠻人」。因此,「Barbare」並不是「野蠻人」,而是在沒有共同語言的情況下探測彼此的「積極的翻譯的嘗試」,儘管絲毫不解其意。本展覽則試著將這種始於模仿對方聲音的話語實踐,思考為「Echo」...

文藝復興之後,藝術便採取了一種客觀的角度詮釋身體,在人體解剖研究與空間透視學的雙重加乘之下,身體的形貌被如實體現在空間場域中,服從文明秩序的導引。然而伴隨著現代主義藝術對具體形象的放鬆甚至於摒棄,人的形體也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實驗裡逐漸消散,成為了表現形式與結構的憑藉物,人文主義雖不致是累贅,卻也可有可無,身體的形象破碎化、風格化,最終在朝向絕對抽象發展的路途上,成為了精神性的記號,漂浮在由各種材質堆積而成的物質世界裡。即使如此,身體作為藝術創作的概念主題,仍然是相對於藝術家自我身體的客體存在,兩者是相互呼應但也徑渭分明的二元對立關係。此般觀看身體的視角在戰後的抽象表現主義(Abstract Expressionism)裡產生了質變,從帕洛克(Jackson...

蘇珊・桑塔格(Susan Sontag)於電影百年誕辰之際,即 1996 年所發表的一篇名為〈電影的沒落〉的悼詞之後,「電影之死」的宣言不絕於耳。然而,對法蘭西斯科・卡塞提(Francesco Casetti)來說,當電影脫離「放映機-膠卷-影院」的結構關係後,我們的電影經驗並未消亡,而是在電影持續變化、再組合的過程,呈顯為新的面貌。本次講座將以「互動式電影」為討論的核心,並舉托比亞斯・韋伯(Tobias Weber)的《晚班》(Late Shift, 2016)、大衛・史萊德(David Aldrin Slade)的《黑鏡:潘達斯奈基》(Black Mirror: Bandersnatch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