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文章

2025-04-30

紙品|再生彩意紙.葡酒紅、韓國彩畫高白雪銅紙

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在近幾年持續關注土地、自然、海洋永續等議題,以永續與共生為理念的植森館中,為延續這項關注,在今年四月邀請策展人段存真策劃《人.造自然》一展。閱讀這檔展覽時,我認為它深刻的提出了當代社會環境的迫切提問:在人造世界與自然邊界漸漸模糊的當下,藝術與文化能否作為一種調和的語言,回應人與自然共治的時代?

「展示女性的櫥窗」是我觀看《陳美玲》一展後想提出的觀看路徑。我想先從「櫥窗」(vitrine)的隱喻談起:在百貨公司中,眾多品牌為了極大化的展示櫥窗中的產品,藉由各種視覺裝飾手法,將品牌訊息攪榨濃縮,精緻地塞進百貨的玻璃屋櫥窗內,端到大眾面前讓消費者囫圇下肚。這則隱喻想說的是,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與要求,是否亦如同精心打造設計的櫥窗,是一種向女性發出的訊息?才以精美的包裝建構出我們心目中那位理想的女性、以及理想的社會。

「適逢2024年巴黎奧運,緊鄰鶯歌運動中心的新北市美術館以「體育課」(In Terms of Sport)為題,策劃一檔結合場內(遊樂場、體育館)與場外(城市、街頭)運動的主題展覽,意圖拆解與挑戰當代社會關於「體育」的主流想像。」 — — 新北美術館

《你不覺得他是可以擦掉的嗎》一展看似身份問題卻隱含著社會空間與界線的再思考,今日的當代社會比以往都更加均值,人口遷移、地理與階級打破過往穩定且具有個人性格的社會,種種身份趨於平等,最終剩下自身與他者,這樣的背景多少影響創作者如何重新探索這個世界的訊息,以空間社會的視角將龐大世界中不透明的一隅展開,延展為自我、居所、社會到世界的關係。

#關於作品:陸續幫老師做設計也經過了一年的時間,很高興今年一樣可以替老師的新展覽設計視覺,也因此讓我在每天來回檢視老師作品的時間裏,產生了一些想法,那些作品有的輕飄而淡然、有的則香濃馥郁,好像可以從那淡、中淡、中濃、濃覺察生活中情緒流動的蛛絲馬跡;另一方面,我也常在思考老師的作品命名,端詳畫面許久,試圖參透老師的心思卻終不可得,究竟是從何處生長的呢?旅遊、夢境、電影還是某些未明的神秘小說?奇異的念想跟著作品上的筆觸痕跡一邊堆疊、擦除卻又一邊流淌,我想…那或許都是老師敏感於生活的堆積吧!

經歷世紀大疫後,當代藝術發表活動的復甦,同時也伴隨著環境倫理危機的反思聲浪。這意謂著今日藝術機構的展覽已超越過往僅專注於「為藝術而藝術」的藝術性審美考量,而呈現出藝術創作混融展覽產製,甚至是服務於其他人文知識生產的複雜展示模式,這使我們不得不正視人文跨域的動力進入藝術研究與實踐的領域。同時,人工智慧科技的應用普及,也對人類文化生產的秩序造成衝擊。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誠摯邀請您參與2024年度國際學術研討會,主題為「新交匯區的藝術探索」。本次研討會旨在擴展藝術研究與實踐,邀請藝術學者和創作者共同探索當代藝術與其他領域的新交匯現象。不論是展示實踐形式的新興藝術現象,還是擴張性應用於研究理論方法,跨域是否帶來美學倫理的危機?還是形成必要而充滿變化的創新領域?藝術史學界面對種種跨界的挑戰,如何拓...

鴃談

2022-09-22

「Barbarecho」是由「Barbare」和「Echo」組成的新造字。「Barbare」意指發出「barbarbar」般難以理解聲音的人,如漢語所謂「南蠻鴃舌」。但是,巴諦斯特.莫席左(Baptiste Morizot)卻在《生之奧義》(Manières d'être vivant)中,透過模仿狼嚎與狼群交流的經驗指出,狼想通過試探來確認人是否和狼一樣在「說話」,對狼而言,模仿狼嚎的人也是「野獸眼中的野蠻人」。因此,「Barbare」並不是「野蠻人」,而是在沒有共同語言的情況下探測彼此的「積極的翻譯的嘗試」,儘管絲毫不解其意。本展覽則試著將這種始於模仿對方聲音的話語實踐,思考為「Echo」...